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元数据
- 书名: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作者: 周岭
- 简介: 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所谓有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如何不再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7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助你彻底走出焦虑与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清爽的情绪。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你将真正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只有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出版时间 2020-06-01 00:00:00
- ISBN: 9787115543424
- 分类: 心理-认知与行为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这里的内容仅为读书笔记,如果您需要阅读原版书籍,请购买正版以支持原创。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高亮划线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 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 ⏱ 2023-05-26 11:45:17
-
📌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
- ⏱ 2023-05-26 11:45:48
-
📌 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
- ⏱ 2023-05-26 11:48:38
-
📌 事实上理智脑很少有主见,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 ⏱ 2023-05-26 12:03:46
-
📌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 ⏱ 2023-05-26 12:07:52
-
📌 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 ⏱ 2023-05-26 12:10:21
-
📌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 ⏱ 2023-05-26 12:11:06
-
📌 读书的“艰难”与买书的“惬意”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
- ⏱ 2023-05-26 12:11:34
-
📌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 ⏱ 2023-05-26 12:44:23
-
📌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 ⏱ 2023-05-26 12:59:55
-
📌 舒适区边缘另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插图]—困难区”的形式分布
- ⏱ 2023-05-26 13:02:30
-
📌 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 ⏱ 2023-05-26 13:04:32
-
📌 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 ⏱ 2023-05-26 13:07:52
-
📌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 ⏱ 2023-05-26 13:10:06
-
📌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 ⏱ 2023-05-26 13:12:04
-
📌 该有的享受一点都不会少,只是不是现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后。”这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因为放弃享受,它们是不会同意的,但延迟享受,它们是能接受的。
- ⏱ 2023-05-26 13:12:54
-
📌 这种“后娱乐”的好处是,将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实,就像一种奖赏
- ⏱ 2023-05-26 13:13:57
-
📌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 ⏱ 2023-05-26 13:14:53
-
📌 当我们明白了深度学习的意义,就可能放弃听书、速读,转而开始精读和输出
- ⏱ 2023-05-26 13:15:26
-
📌 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
- ⏱ 2023-05-26 13:15:57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
- ⏱ 2023-05-26 17:49:34
-
📌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 ⏱ 2023-05-26 17:50:08
-
📌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这样描述人们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这极符合人类不愿动脑的天性。
- ⏱ 2023-05-26 17:53:24
-
📌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 ⏱ 2023-05-26 18:02:03
-
📌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 ⏱ 2023-05-26 18:03:16
-
📌 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的事物,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这是属于天性的部分,同时,它处理信息的速度又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这是属于感性的部分
- ⏱ 2023-05-27 07:07:07
-
📌 所谓“熔断不读书法”,意思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
- ⏱ 2023-05-27 07:10:19
-
📌 一眼看过去就头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 ⏱ 2023-05-27 07:20:50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 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反思能力
- ⏱ 2023-05-28 23:12:29
-
📌 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 ⏱ 2023-05-29 10:11:26
-
📌 学习前人的智慧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广的全局视角(高度)、掌握更深的底层规律(深度),帮我们从无知中跳出来,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 ⏱ 2023-05-29 10:13:23
-
📌 我们总是这样,一开始只想找一根绳子,最后却牵出一头大象。
- ⏱ 2023-05-29 10:15:16
-
📌 元认知能力总能让你站在高处俯瞰全局,不会让你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迷失其中。如果你足够细心,还会发现未来视角总是当前行动的指南针,它可以在茫茫的生命中为你导航,让你主动选择去做那些更重要而不是更有趣的事情。
- ⏱ 2023-05-29 10:16:51
-
📌 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 ⏱ 2023-05-29 10:17:16
-
📌 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如何看待它。当你对这件事进行反应的时候,总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里面,比如说有人骂你,你就想骂回去,但是你在这个反应当中会有一个哪怕是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者审视,这个间隔就是你获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意义
- ⏱ 2023-05-29 10:25:06
-
📌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 ⏱ 2023-05-29 10:27:06
-
📌 一定要在选择节点上多花“元时间”
- ⏱ 2023-05-29 10:28:03
-
📌 元时间通常分布在“选择的节点”上,比如一件事情、一个阶段或一天开始或结束时。善用这些时间会极大程度地优化后续时间的质量。
- ⏱ 2023-05-29 10:28:40
-
📌 如果不在这些选择的节点想清楚,我们就会陷入模糊状态,而模糊是潜意识的领地,它会使我们产生本能的反应——娱乐。所以,基本的应对策略便是: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 ⏱ 2023-05-29 10:29:14
-
📌 比如我们希望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那么遵守一个原则:想两遍再说。脱口而出的话往往出自本能,如果我们能在那句话说出口前先停一两秒,用理智脑再审视一遍,或许马上就会改变主意、换一种说法,甚至选择保持沉默,毕竟有时候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 ⏱ 2023-05-29 10:29:50
-
📌 要想清楚,不仅要审视第一反应,同时还要有清晰明确的主张
- ⏱ 2023-05-29 10:30:59
-
📌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换句话说,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找出那个最重要的、唯一的选项,让自己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这道理很简单,既然权重都差不多,那么做哪件事都没有损失。犹豫不决,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好,才是最大的损失。
- ⏱ 2023-05-29 10:31:38
-
📌 自己行动力弱的时候,脑子里对未来的具体行动肯定是模糊不清的
- ⏱ 2023-05-29 10:32:03
-
📌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 ⏱ 2023-05-29 10:34:18
-
📌 高尔基曾经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 ⏱ 2023-05-29 10:34:42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 缺少感受的行动,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缺少感受的人对凡事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 2023-05-29 10:41:19
-
📌 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 ⏱ 2023-05-29 10:41:56
-
📌 因为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 ⏱ 2023-05-29 10:42:44
-
📌 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过渡。
- ⏱ 2023-05-29 10:43:41
-
📌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
- ⏱ 2023-05-29 10:47:35
-
📌 绝大多数人缺乏指导下的努力都属于“天真的练习”,即反复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改善表现、提高水平
- ⏱ 2023-05-29 10:53:42
-
📌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 ⏱ 2023-05-29 10:53:57
-
📌 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如果目标太大,那就将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做也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精细。
- ⏱ 2023-05-29 10:55:25
-
📌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 ⏱ 2023-05-29 10:55:32
-
📌 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 ⏱ 2023-05-29 10:56:16
-
📌 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 ⏱ 2023-05-29 10:57:19
-
📌 好的学习模式是,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A和B两件事情之间有非常清晰的界线。
- ⏱ 2023-05-29 10:58:14
-
📌 李大钊也说过:“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 ⏱ 2023-05-29 10:58:27
-
📌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 ⏱ 2023-05-29 10:59:11
-
📌 闭门造车式的练习不仅容易让人分心走神,也会让自己长期在低水平层面徘徊。
- ⏱ 2023-05-29 10:59:39
-
📌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 ⏱ 2023-05-29 10:59:58
-
📌 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 ⏱ 2023-05-29 11:01:34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 一个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
- ⏱ 2023-05-29 11:10:48
-
📌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那就应该花大量的时间探寻孩子的拉伸区,然后指导他们在舒适区的边缘努力,而不是看到孩子考不好就一味冲着他们发脾气,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对标优等生,给孩子加学习量、加难度,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
- ⏱ 2023-05-29 11:15:16
-
📌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
- ⏱ 2023-05-29 11:17:52
-
📌 :速成是不可能的
- ⏱ 2023-05-29 11:20:20
-
📌 好一点的情况是读原书,但若是读完从不回顾、思考,只满足于输入的过程,这类学习的知识留存率很低
- ⏱ 2023-05-29 11:26:44
-
📌 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
- ⏱ 2023-05-29 11:28:03
-
📌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 ⏱ 2023-05-29 11:29:53
-
📌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2)深度缝接新知识;(3)输出成果去教授。
- ⏱ 2023-05-29 11:30:22
-
📌 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
- ⏱ 2023-05-29 11:30:46
-
📌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 ⏱ 2023-05-29 11:31:02
-
📌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 ⏱ 2023-05-29 11:31:35
-
📌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 ⏱ 2023-05-29 11:33:22
-
📌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 ⏱ 2023-05-30 10:08:46
-
📌 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知道信息点·关联信息点·行动和改变
- ⏱ 2023-05-30 10:19:27
-
📌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 ⏱ 2023-05-30 10:24:30
-
📌 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能高谈阔论,这也不叫有知识。这些场合下,知识虽然有用,但是这些知识都不太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戏。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时,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请注意,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 ⏱ 2023-05-30 10:30:46
-
📌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 ⏱ 2023-05-30 10:32:15
-
📌 寻找触动点
- ⏱ 2023-05-30 10:39:45
-
📌 而作者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又与我何干呢?
- ⏱ 2023-05-30 10:42:20
-
📌 处于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得最紧密,因此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进而与现有的知识进行关联。而他人认知体系中的很多知识,纵使再有道理,如果距离我们的认知或需求太远,就相当于处在了学习的困难区
- ⏱ 2023-05-30 10:45:03
-
📌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 ⏱ 2023-05-30 10:46:13
-
📌 ,每日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
- ⏱ 2023-05-30 10:51:50
-
📌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 ⏱ 2023-05-30 10:53:07
-
📌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 ⏱ 2023-05-30 10:54:49
-
📌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 ⏱ 2023-05-30 10:55:04
-
📌 打卡活动自带任务心态,人们每打一次卡,都要面临一次任务闭合需求,这在开始时并无大碍,但动机一旦转移,人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
- ⏱ 2023-05-30 17:09:20
-
📌 至少在学习时,身心合一、极度专注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从学习活动中收到精细、强烈的正向反馈。然而任务心态破坏了身心合一的状态,这种不良体验会加剧人们对学习活动的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
- ⏱ 2023-05-30 17:13:48
-
📌 设下限,不设上限。
- ⏱ 2023-05-30 17:16:35
-
📌 这种策略的智慧之处在于规避了任务闭合需求,只要觉得有意思,你就可以一直学下去,直至自己觉得有些吃力。由于没有设置具体的上限,比起打卡模式,新策略的能动性要强很多,而且能动性还是可持续获取的。除此之外,这种策略也极其符合刻意练习的原则——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因为这么做,你每次都可以刚好学到有点难但又不是太难的程度,而打卡却必须面对一个固定的任务值,很容易让人觉得无趣或困难,从而放弃。
- ⏱ 2023-05-30 17:18:01
-
📌 于学习而言,保持内在的动机最重要
- ⏱ 2023-05-30 17:19:04
-
📌 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却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
- ⏱ 2023-05-30 17:23:12
-
📌 想创造全新的学习动机,就得放弃一味打卡输入的做法,想办法直接运用或产出作品,获取反馈。
- ⏱ 2023-05-30 17:26:11
-
📌 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 ⏱ 2023-05-30 18:48:15
-
📌 如果对方除了情绪上的攻击再无其他内容,那你大可哈哈一笑,忽略就好了。这说明对方不但嫉妒你,还不如你,因为他没法拿出更好的作品或观点来回应,只会发泄情绪、肆意谩骂。在鸡蛋里挑骨头,这事谁不会呢?
- ⏱ 2023-05-30 18:50:18
-
📌 但如果对方的质疑中包含严谨的反证,能准确指出你的问题,那就要认真对待了,因为这些批评就是极佳的反馈,它们会帮助你把问题想得更清楚,让作品变得更完善
- ⏱ 2023-05-30 18:50:44
-
📌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 ⏱ 2023-05-30 18:56:35
-
📌 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 ⏱ 2023-05-30 19:05:04
-
📌 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 ⏱ 2023-05-30 19:12:28
-
📌 在生活中,最要不得的就是那种明明已经分心走神了,却还要强撑内耗,倒不如遵循“极度专注+主动休息”的模式,让自己先尽力保持短时间的极度专注,到有些累的时候就主动停下来,这是更加明智的生活和学习策略。
- ⏱ 2023-05-30 19:17:11
-
📌 克服困难和抵制诱惑都需要消耗意志力。
- ⏱ 2023-05-30 19:21:22
-
📌 所以,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 ⏱ 2023-05-30 19:21:31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
📌 注意力的使用同样遵循这个规律,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
- ⏱ 2023-05-30 19:30:09
-
📌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
- ⏱ 2023-05-30 19:32:59
-
📌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 ⏱ 2023-05-30 19:34:53
-
📌 因为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 ⏱ 2023-05-30 19:48:09
-
📌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
- ⏱ 2023-05-31 08:21:15
-
📌 你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 ⏱ 2023-05-31 08:21:40
-
📌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 ⏱ 2023-05-31 08:25:29
-
📌 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
- ⏱ 2023-05-31 08:33:01
-
📌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 ⏱ 2023-05-31 08:42:42
-
📌 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 ⏱ 2023-05-31 08:43:38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 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
- ⏱ 2023-05-31 08:51:44
-
📌 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 ⏱ 2023-05-31 08:51:48
-
📌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 ⏱ 2023-05-31 08:53:45
-
📌 现代生活虽然缓解了生存压力,却又带来了自控上的压力。抵制诱惑和欲望无一不消耗我们的心智带宽
- ⏱ 2023-05-31 08:55:22
-
📌 第一帖,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对于有些人来说,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格局和远见。为了在压力环境中尽可能保持较大的格局和远见,我们就需要运用高级元认知能力保持对环境的觉知,因为在无觉知状态下,心智带宽会受到挤压,但在主动觉知状态下,人们就可以承受压力,集中心力做出理性的决定。
- ⏱ 2023-05-31 08:56:23
-
📌 第二帖,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之所以最为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我们如何使用自己的心智带宽。
- ⏱ 2023-05-31 08:56:45
-
📌 第三帖,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当前最大的压力莫过于过多欲望对心智带宽的冲击。
- ⏱ 2023-05-31 08:57:38
-
📌 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
- ⏱ 2023-05-31 08:57:59
-
📌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 ⏱ 2023-05-31 08:58:41
-
📌 第四帖,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不要在最兴奋的时候做决定,也不要在最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大喜大悲的时候,我们的心智带宽往往很窄,判断力也很弱。
- ⏱ 2023-05-31 08:59:56
-
📌 第五帖,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 ⏱ 2023-05-31 09:00:39
-
📌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
- ⏱ 2023-05-31 09:02:36
-
📌 当然,就识人而言,听一个人说话就能大致推断出他的学识和修养水平。比如那些对自己的观点、见解异常坚持,对别人的观点又油盐不进的人,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学识浅薄或修养一般的人,因为学识浅薄的人除了自己的原始视角,通常很难感知到其他外部视角,所以就会抓着第一判断死死不放,因此,其修养表现也不高。反观那些学识或修养高的人,他们表达观点时通常非常谨慎,常用“也许”“可能”等表述。这真不是他们故意谦虚,而是因为懂的越多,看到的角度越多,就越知道用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无法把事情描述清楚。
- ⏱ 2023-05-31 09:05:54
-
📌 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
- ⏱ 2023-05-31 09:11:11
-
📌 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 ⏱ 2023-05-31 09:30:08
-
📌 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
- ⏱ 2023-05-31 09:35:29
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
📌 人做决定时,分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情绪决定”,比如看到人家健身、摄影、画画时,自己的肾上腺素开始飙升,马上表示自己也想做;第二个是“理智决定”,理智决定同样表示想要一样东西,但表示人必定已经想好了为什么要做、怎样去做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习惯做“情绪决定”的人,凡事倾向于半途而废,而善于做“理智决定”的人则更容易让想法变成现实。
- ⏱ 2023-05-31 09:59:42
-
📌 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假阅读”状态,并且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低层次的“情绪决定”引起的
- ⏱ 2023-05-31 10:01:07
-
📌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这大概是最高级的成长策略了。但现实是普通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
- ⏱ 2023-05-31 10:01:55
-
📌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
- ⏱ 2023-05-31 10:02:48
-
📌 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维能随时与顶级的思想交锋,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度全面的理解,并与自己的实际充分关联,这种思维状态在平淡生活中是很少有的,但是只要拿起书本就可以马上拥有。我们每天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花在无意义的娱乐活动上的时间就会越少,思维密度就会越来越大。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坚持高密度思考的人会与习惯低密度思考的人产生巨大的差距,这正是我们现在要仰望智者的原因。
- ⏱ 2023-05-31 10:06:17
-
📌 一 读书要先学会选书。
- ⏱ 2023-05-31 10:06:41
-
📌 在初读的时候,一定要让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尽可能匹配。
- ⏱ 2023-05-31 10:07:19
-
📌 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立即消失。
- ⏱ 2023-05-31 10:12:33
-
📌 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 ⏱ 2023-05-25 11:01:46
-
📌 向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人说清楚一件事是很难的。
- ⏱ 2023-05-31 20:49:52
-
📌 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 ⏱ 2023-05-25 11:02:09
-
📌 你不能自己站在11层,然后假设你的读者站在第10层,指望着只要告诉他第11层有哪些内容就让他明白。你的读者站在第一层,你必须知道你脚下踩着的另外10层到底是怎么构造的。这就迫使你对所掌握的,或之前认为正确的那些东西做彻彻底底的、深刻的反思,你的受众越是不懂,你需要反思的就越深刻。
- ⏱ 2023-05-31 20:51:23
-
📌 特别是讲知识、讲道理的书籍,最好不要随意堆砌抽象概念,让人感觉很高深,看得云里雾里的
- ⏱ 2023-05-31 20:58:34
-
📌 比如采用像聊天一样的方式写作就会让文章显得很自然。很多初学写作的人都过于把写作当成一回事,写着写着就开始说教了,实际上,若是你把写作当成是与一位老朋友聊天,过程就会变得不一样了。你想啊,聊天是一件多轻松的事情啊,也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的事情。你在聊天的过程中必然不能显得太严肃,不能太高高在上,也不能只顾着讲自己,你肯定得观察对方的感受,所以好的写作就是聊天,好的聊天也是写作。
- ⏱ 2023-05-31 21:03:51
-
📌 大量使用类比,除了类比和排比,尽量不使用任何修辞
- ⏱ 2023-05-31 21:14:04
-
📌 只有当我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学时,才会真正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将松散的信息编织成紧密的体系和网络,甚至创造新的认知。换言之,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
- ⏱ 2023-05-31 21:15:35
-
📌 好的写作肯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之物重新解释。尽管这样做比较难,尽管一开始肯定做得不好,但它必定能让你迈进深度学习的殿堂,飞速进步。
- ⏱ 2023-05-31 23:44:34
-
📌 你自己想明白的,是从你的体系中萌芽生长出来的;而从书上看到的,非常容易停留在做个笔记画个线,涂个手绘画个圈,自以为懂了的层面。不要害怕书上早就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刻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
- ⏱ 2023-05-31 23:49:32
-
📌 所以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换句话说,运动之后,脑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 ⏱ 2023-06-01 00:00:25
-
📌 所以绝大多数运动者的硬伤就在这里:运动之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 ⏱ 2023-06-01 08:36:07
-
📌 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
- ⏱ 2023-06-01 08:37:03
结语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
📌 好的反思是感知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难受的、欣喜的、念念不忘的
- ⏱ 2023-06-01 08:46:25
-
📌 越是好的反思,着眼点往往越细微
- ⏱ 2023-06-01 08:49:48
-
📌 一是不要被形式所缚。比如很多人以为每日反思必须一天不落,以致偶尔中断就会气馁放弃。其实“每日”只是提醒我们要持续行动,偶尔中断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把反思的关键词先记下来,等有空了再整理。如果某天真的一点感触都没有,那不写也没有关系。另外也有一些人过于注重形式,用写正式文章的方式去写反思,以致消耗太多精力,丧失动力。
- ⏱ 2023-06-01 08:51:13
-
📌 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
- ⏱ 2023-06-01 08:51:18
-
📌 二是尽量提炼认知点或行动点。不要沉溺于情绪释放或碎碎念。因为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所以要尽可能提炼出具体可操作的认知点和行动点,以指导未来的生活,否则很容易让反思变成日记,效果大打折扣。
- ⏱ 2023-06-01 08:51:42
后记 共同改变,一起前行
-
📌 一个人无论获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能忽略时代、运气和环境这样的大背景,只看到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是狭隘和不客观的;
- ⏱ 2023-06-01 08:59:01
读书笔记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划线评论
-
📌 从现在开始,对自己表现出的任何急躁、焦虑、不耐烦,都不要感到自责和愧疚,一旦觉察自己开始失去耐心了,就温和地对自己说:“你看,我身体里那个原始人又出来了,让他离开丛林到城市生活,确实挺不容易的,要理解他
- 💭 在读这句话时我失去了继续集中注意力的耐心,它成功地将我放飞的思绪捕捉了回来
- ⏱ 2023-05-26 13:11:44
划线评论
-
📌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 💭 一语中的
- ⏱ 2023-05-26 13:05:35
划线评论
-
📌 人类天性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即时满足。
- 💭 即时满足同样适用于现在的网文,短视频等等
- ⏱ 2023-05-26 12:46:56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划线评论
-
📌 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 既然读到了这一段那就正好试一试这个方法
为什么会有启发:熔断读书法的内容与我的观点有部分契合,如前文提到的感觉对了极有可能是潜意识对这个观点的认同
该如何运用:在阅读时如果遇到对自己有感触的文段,或者阅读工具书时的知识点即停下来思考为什么?
类似的知识:暂时没有接触
- ⏱ 2023-05-27 07:19:35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划线评论
-
📌 为什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让人看得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一个视频结束后系统会立即自动跳到下一个,在整个过程中,大脑都被本能和情绪劫持,理智脑根本没有主动启动的机会。如果你希望自己能从娱乐中抽身,只需提前告诉自己:“这个视频结束后暂停几秒。”一旦理智脑拥有了审视和反思的时间,我们通常都能控制住自己。
- 💭 在做任何事情前先停下来思考
- ⏱ 2023-05-29 10:26:25
划线评论
-
📌 实际上,这个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起床、穿衣服、洗漱,等一切收拾妥当了再来查看信息,否则很可能受各种信息的牵引去看这个、看那个,最后,几十分钟过去了,人还在被窝里
- 💭 正是我每天想要避免的问题,信息实在太多等意识到我应该起床时已经很晚了
- ⏱ 2023-05-29 10:20:52
划线评论
-
📌 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 💭 即防止走神
- ⏱ 2023-05-29 10:18:41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划线评论
-
📌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 💭 练钢琴的例子与我小时候联系吉他一样,做到连续十次不犯错误就算成功
- ⏱ 2023-05-29 10:55:06
划线评论
-
📌 计算机则会平等地处理所有信息,每次提取信息都要从数据库中挨个搜索一遍。
- 💭 并不是,数据库索引类似于之前提到过的通过名字声音时间想起一个人
- ⏱ 2023-05-29 10:45:52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划线评论
-
📌 刷手机、玩游戏这些被动使用注意力的事情我不推荐,因为它们仍然是消耗精力的。
- 💭 我就是玩手机,确实效果不好,甚至会感觉更累
- ⏱ 2023-05-30 19:25:27
划线评论
-
📌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 💭 做一件事得不到正向反馈是很容易放弃的
- ⏱ 2023-05-30 17:21:28
划线评论
-
📌 比如跑步时总想着还剩多少时间就可以结束,读书时总想着还剩多少页就可以完成,背单词时总想着还剩多少个就可以完事……这样的心态会使注意力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全身心投入事物本身,从而体会其中的要领和乐趣。
- 💭 任务心态会让人毛躁,失去感受学习的耐心
- ⏱ 2023-05-30 17:12:52
划线评论
-
📌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 💭 当完成一件任务后就会立刻将它抛到脑后
- ⏱ 2023-05-30 17:08:39
划线评论
-
📌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 💭 就像内存中的数据,如果没有被持久化到硬盘总一旦断电关机,数据就会被清空
- ⏱ 2023-05-30 17:07:38
划线评论
-
📌 阿健同学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动机已经转移,所以疑惑为什么一旦打卡中断就不愿继续行动,因为他关心的是让打卡纪录保持完整,而不是让学习过程保持完整,其实对于学习来说,偶尔中断又有什么关系呢?
- 💭 不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为了打卡而学习
- ⏱ 2023-05-30 17:05:00
划线评论
-
📌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 💭 大话设计模式的内容我已经忘得的一干二净
- ⏱ 2023-05-30 10:55:43
划线评论
-
📌 寻找触动点
- 💭 与前文说的看到让自己触动的内容就停下一样,既然它能够触动你那这个知识点对你就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与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可能存在某种关联,去挖掘它可能可以得到更大的收获
- ⏱ 2023-05-30 10:41:58
划线评论
-
📌 这其中最根本的阻碍在于他们意识不到新学习的知识点是孤立的
- 💭 双链笔记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现的
- ⏱ 2023-05-30 10:20:17
划线评论
-
📌 我们可以把浅学习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需求全部寄托于此,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 💭 可以利用浅层学习去接触新的知识,如果遇到感兴趣的则可以深度学习
- ⏱ 2023-05-30 10:15:42
划线评论
-
📌 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
- 💭 就像水面一样,在浅水层看到的和在水面上看到的并不是本质,只有足够深入才能看到真实,在深入的基础上再平行移动就能看到更广阔的真实
- ⏱ 2023-05-30 10:13:59
划线评论
-
📌 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
- 💭 就像费曼一样
- ⏱ 2023-05-29 11:28:19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划线评论
-
📌 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竟依靠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有先依据前人的假设走到更高的层次,人生目标才可能慢慢浮现。
- 💭 低维看不见高维,或者说感知不到高维,但是低维能够进入高维
- ⏱ 2023-05-31 08:29:51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划线评论
-
📌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
- 💭 这一章内容我暂时没有什么感触,可能是因为生活阅历的不足导致内容处于我的“困难区”
- ⏱ 2023-05-31 09:32:34
划线评论
-
📌 很多人情绪不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做的假设当成了事实,在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直接把情绪发泄了出来
- 💭 对于功能开发我理解成了同事又要我修改功能,对于频繁改动功能需求我开始的情绪渐渐上来了于是对同事发了火,最后冷静下来仔细和同事聊了聊后才反应过来是我的理解错误
- ⏱ 2023-05-31 09:23:10
划线评论
-
📌 很多人情绪不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做的假设当成了事实,在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直接把情绪发泄了出来
- 💭 和前同事交流功能开发时我就犯了这个错误
- ⏱ 2023-05-31 09:15:32
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划线评论
-
📌 写作时如果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则是无用的。
- 💭 在学习netty时我认为将书籍的内容梳理好后就不会忘,但其实没多久就将我认为不会忘的框架内容丢在了脑后,而那些同一本书中,同样是第一次接受的内容,经过我使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的内容至今映像深刻
- ⏱ 2023-05-31 23:52:30
划线评论
-
📌 我们大多数人都低估了类比(比喻)的作用,认为它只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事实上,它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是我们的认知工具。认知语言学科的创始人乔治·莱考夫曾这样定义和评价“类比”。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恰恰是学习的本质!因为人类只能通过已知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我们很难凭空去理解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而类比,正是连接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桥梁。
- 💭 费曼笔记法运用类比可以更好的去表述
- ⏱ 2023-05-31 21:12:05
划线评论
-
📌 三 高阶读书法。对于阅读来说,跳出误区也只是刚好回到平地,如果还想继续进阶,我想下面这两个建议非常值得你关注。第一个是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如果一个知识点让你想起了其他的知识、引发了关联,一定要留意,并把它记下来。知识产生关联说明知识网络正在形成或加固,这么做还可能创造新知识,这正是学习的核心方法之一。第二个是读写不分家。如果你在阅读后还能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甚至将它们教授给他人,那这个知识将在你脑中变得非常牢固。
- 💭 我会这么做的
- ⏱ 2023-05-31 10:13:21
划线评论
-
📌 二 阅读是为了改变。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主要指非虚构类书籍)。很多人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 💭 拿我自己打比方,大话设计模式时我认为很好的一本书,我以为我在读完后代码水平会有很大的进步,于是我拼命地读,一刻不停地读,到最后我看完了也忘完了。或许我是有那么一点进步的,但是大部分的阅读时间都被我浪费了
- ⏱ 2023-05-31 10:11:28
划线评论
-
📌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 💭 三体中描绘的宏伟世界时想象力无法触及的,文字赋予了它的磅礴大气
- ⏱ 2023-05-31 10:04:10
划线评论
-
📌 放弃闹钟的另一个好处是,不影响家人或室友的休息,这样更容易得到他们的支持。
- 💭 但是不用闹钟会迟到
- ⏱ 2023-05-31 09:41:47
结语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划线评论
-
📌 甚至会无意识地“模仿”或被“同化”
- 💭 高中时我看到新的同学外八走的很"个性"会有意无意的去学,虽然没有养成习惯依然是正步走,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可笑的
- ⏱ 2023-06-01 08:56:26
划线评论
-
📌 一定要对自己极度坦诚,把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挖出来
- 💭 有时我会刻意去欺骗自己,这是对自己的不坦诚也是不负责
- ⏱ 2023-06-01 08:52:48
划线评论
-
📌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 💭 我应该记住这句话
- ⏱ 2023-06-01 08:44:21
本书评论
书评 No.1 看完这本书后会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
⏱ 2023-06-01 09:09:41